佛學與天龍八部
我並不是特別了解佛教思想的人,但可算是與佛學有一番緣份,總會在不經意時受一些高人的啟悟。佛教跟其他宗教不太一樣,在於它並非以供奉全能的神為中心思想。佛教的核心人物為釋迦牟尼,他是西元前500年喜馬拉雅山區小國的王子,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凡人。成長的時侯,他留意到身邊的人總是深深陷於苦難中,感覺生命就像毫無意義的追尋。他心有不忍,希望設法為旁人找尋脫苦的方法。所以他在29歲時,毅然拋下了一切,皇位,財富,妻子及剛出生的兒子,開始流浪到印度的北部,嘗試找出答案。為了尋求解脫,他遍訪名師,最後自己苦行六年,思索人類多種痛苦的本質、原因及解決辦法。他明白到一切苦痛並非來自於厄運或社會不公,或是上天的玩弄,而是出於每人心中的思想模式。所以與其說它是一個宗教,倒不如從哲學的面向去探究這門深奧的大學問。
天龍八部是一部神著,他整個故事都圍繞著佛學的中心思想。作者前言中有提及,小說的名字實際上是指佛教中八種「非人」的護法。他們雖是人間之外的眾生,卻也有塵世的歡喜和悲苦,用來比喻現實世界的眾生。裡面出現的人物近乎一百個,但每個角色的性格鮮明 ,一舉一動都栩栩如生。很興幸我有緣份在25歲的時侯,看到這本書,不遲不早,剛剛好。
有些人感到天龍八部就好比眾生在面對人生七苦中浮浮沉沉,竭盡全力仍然無法超脫自身的命運,揭示了人世間「求不得」的精神。但我卻認為小說中每個角色的下場正正是他們一手做成的,始終我還是相信命運在我手。以下我嘗試從佛學中的三毒:貪、嗔、痴,去剖析小說三大主角的做化及下場。
先來談一下「貪」吧。以小說主角段譽為例子。他是大理國的王子,對父母及朋友都很講道義的謙謙君子。他從小飽讀詩書,也鑽研佛學。偶然的機會下不小心掉入瀾滄江邊的懸崖中,發現了一個美輪美奐的玉像。這玉像栩栩如生,眉目傳情,連它的眼珠中也是用寶石做的,像真人一樣。這讓段譽驚為天人,一下子就愛上了她,直呼它為「神仙姐姐」,更給這神仙姐姐磕了一千個頭。所以到了後來遇上與玉像長得一模一樣的王語嫣,就深深的為她著迷。三番四次為了救王語嫣而重傷,亦不介意只為紅顏一笑而犧牲自己的生命。最後他們更克服從從困難,共偕連理。聽起來是否像童話故事中的王子與公主幸福快樂呢?不過,金庸在他高齡的時候,也堅持要把他們幸福的生活給撕破,寫了一個新版天龍八部。即使這令很多讀者也大為失望,但我卻十分同意作者堅持下的新結局。
新版書中提及到段譽當上大理國皇帝後,逐漸發覺自己最愛和最愛自己的人並不是王語嫣。他之所以深深地迷戀王姑娘,只出於她的長相跟石洞中神仙姐姐玉像相似而已。他醒覺這感覺只是他的心魔所引起,而亦意識到已犯下五欲之貪(財、色、名、食、睡)下的色。為了這無窮無盡的慾望,一直追求到差點失去性命。有時,我們追求的,更多是自己的心癮。得到後又會感到「其實又沒有那麼重要」。貪是對於喜樂的過份偏執。而很多人亦因為貪著五欲,而心甘情願地讓它牽著鼻子走。小說中不乏形形色色貪的人 — 例如:在年少時跟葉二娘誕下虛竹,而最後更要以自殺為下場的少林方丈大師玄慈、下場同為自殺的段淳正(段譽的父親)、追求無止境的武學卻差點命喪黃泉的鳩摩智、為了光復燕國而最後失去所有的慕容復,等等。
再來談談第二毒 —「嗔」。甚麼是「嗔」?如貪是指追隨著會快樂的意念走的話,那嗔的意思便是緊緊擁抱著負面情緒而放不開。另一位主角,喬峰大英雄就正正體驗到嗔帶來的傷痛。原本身為丐幫幫主的他,是一位在江湖上無人不曉的英雄人物。怎料在一次的丐幫大會中,他不但喪失了自己幫主的地位,及江湖上每個人都他的敬重。而最痛心的是,他還失去了自己的身份。漢人與契丹人勢不兩立,一刻鐘前喬幫主不但會為漢人殺契丹人而感到大快人心,後一刻卻發現自己流著的血脈也是契丹族人。突然之間,原來身邊每個他敬愛的人,養父母、師父、恩人們全都是殺害他親爹娘的仇人。在尋找真正仇人的一路上,雖然喬幫主已得到溫柔順水的阿朱關懷及浪漫的約定,但是後來到了關鍵時刻,喬峰還是給仇恨蒙蔽雙眼及心靈,看不到重要的證據,錯手把自己心愛的女人殺死。因嗔而意氣用事,帶來的後果卻是永遠失去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人。
而另一不得不提,把「嗔」發揮到極致的蕭遠山 (即蕭峰的親生爸爸)。雖然他在無原無故下被一群漢人殺了他的太太,確實是一齣悲劇。但是他真的只有報仇的路可走嗎?多年來,他顯然是知道兒子的下落,他大可以選擇把喬峰撫養成人,或回到家鄉過平靜的生活。但是憎恨讓他選擇躲藏在黑暗孤單之中,完成他的復仇大計,先後把喬峰的身邊最親的人都殺掉。他心中的仇恨,不但讓他失去了能跟兒子渡過的時光,最後更令兒子喪失一切,名譽、身份、家人、朋友及愛人。 值得嗎?
如喬大俠把美好的都獻給將來,那蕭爸爸就是只把過去看成美好的。同樣地,兩位英雄都忘記了活在當下,珍惜眼前所擁有的。他們只茫然地追隨著心中的嗔去行動,導致失去了現在所擁有的一切。
最後的一毒就是「癡」,指的是不明事理,是非不明,善惡不分。那我們就用最後一位主角來描述如何為癡。小和尚,或書中人物總會說他是傻和尚的虛竹,他雖然擁有慈悲之心,但是在很多不同的場合中可以看見他並不知如何分辨善惡,或與誰施捨慈悲。從小身在少林寺長大的他,在許多事情上並沒有自己的見解及想法。他單單慬記了少林教道的大道義,而缺乏了人生的磨練去了解內裡的含義。所以在童姥的安排下,他只能默默跟隨。期後更在冰窖中與赤裸美女「夢姑」相會,雖然與夢姑並沒有深層次的思想或言語交流,但從此便把一齊的教條道義都忘記,踏上貪戀美色的道路,破葷戎,破殺戎。故事中看似虛竹是最幸運的,在姻緣巧合下,既得絕世武功,又得三十六洞七十二島數千的真誠跟隨者及九天九部婢女,還可以與西夏公主(夢姑)長廂廝守。可是,唯一對於虛竹,作者是沒有為他寫上結局的。試問沒有領導才能、猶豫不決的他能領導各路英雄嗎?試問單單在冰窖中相與及共眠就能跟夢姑共諧連理嗎?
佛學裡講求緣分。人生在世,所有事情都變幻無常,沒有任何東西是永恆的。所以凡事都莫強求。如要得到心境平靜或遠離苦痛,不是祈求上天,而是改變自己的思考方式或控制自己的慾望。人,總是在快樂時留戀快感,一旦快樂離開了自己,便生不如死。有時我們卻在不開心時,意氣用事,令負面的感覺無法離開自己。看完《天龍八部》後,更體會到作者的用心,他把佛學思想貫穿整個故事,說明很多佛學的大道理。人生就有如珍瓏圍棋中的一奕般,要是執著勝利反而會走上死胡同,但如能有胸襟放棄數隻棋子,反而可以置誅死地而後生,活得更消遙自在。